冶金工程·材料工程_研究与开发

  • 烧结返矿分布及形成机理研究

    于原浩;陈衍彪;刘燊辉;左海滨;

    烧结料层不同位置、反应条件不同造成烧结矿质量差异,通过对烧结台车不同位置烧结矿进行取样,测试不同位置烧结矿的冶金性能及返矿率,并对不同位置烧结矿微观结构进行分析,探究烧结饼内返矿的分布状况及产生机理。结果表明:沿料层高度方向由上至下烧结矿最终还原度逐渐降低,低温还原粉化指数降低。烧结返矿大部分在烧结料层上部和靠近挡板的边缘产生,只有少部分在中部和下部形成。料层上部烧结矿黏结相主要为铁橄榄石和少量粒状铁酸钙,强度差,返矿率较高,料层中下部黏结相主要以针状铁酸钙和板条状铁酸钙为主,整体矿化较好,返矿率较低。

    2021年05期 v.41;No.240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49K]
    [下载次数:283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7 ]
  • Ti元素对H13模具钢中一次碳化物的影响

    任振海;黄宇;成国光;徐必靖;陈占领;王冠博;

    以H13热作模具钢为载体,研究了不同Ti元素添加量对钢中一次碳化物的影响。通过对比试样中一次碳化物的二维和三维特征,得出了合适的Ti元素质量分数。结果表明:一次碳化物在凝固过程中析出,首先析出Ti-V-rich碳化物,随后以Ti-V-rich碳化物为形核核心析出V-rich碳化物。Ti元素质量分数的增加提高了一次碳化物的析出温度,进而使得一次碳化物的三维尺寸增加。一次碳化物的二维特征和三维特征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别,二维观察将显著地高估一次碳化物的数量密度、低估一次碳化物的尺寸。三维观察更能真实地反映一次碳化物的形貌以及变化规律。

    2021年05期 v.41;No.240 8-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39K]
    [下载次数:265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7 ]
  • 齿轮钢20CrMnTi方坯凝固过程传热数值模拟

    史建凯;岳峰;郑力宁;翟万里;张洪才;刘佳伟;

    基于薄片移动边界法建立200 mm×200 mm方坯凝固过程传热数学模型,通过商业软件ProCAST对方坯20CrMnTi的温度场进行数值模拟,计算出了热物性参数。将工业现场实测的铸坯表面温度与模拟结果进行比对分析,其误差在工程误差允许范围(5%)内,因此,本数学模型能够较准确地反映现场的实际生产情况。在此模型的基础上讨论了不同过热度、拉速、二冷水量对方坯表面温度、中心温度、中心固相率及液芯长度的影响,对连铸工艺参数的优化提供有效指导。

    2021年05期 v.41;No.240 17-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07K]
    [下载次数:374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6 ]
  • B对高强钢连续冷却相变规律及性能的影响

    席静静;秦亚;

    利用热模拟试验、热轧试验、金相分析等方法,研究了不同B含量高强钢的连续冷却相变规律和性能变化情况。结果表明:B元素可显著提高钢的淬透性,阻止准多边形铁素体形成,促进针状铁素体、粒状贝氏体和贝氏体铁素体等低温相变组织的形成;在相同轧制条件下,不含B试验钢的组织为粒状贝氏体+少量针状铁素体,含B试验钢的组织为板条状贝氏体铁素体+少量粒状贝氏体;B可显著提高试验钢的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但对伸长率和冲击韧性的影响不大。

    2021年05期 v.41;No.240 24-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33K]
    [下载次数:114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5 ]
  • 大直径锻造耐磨钢球热处理工艺的优化

    张天文;

    通过对淬火温度、自回火温度和贝氏体等温转变时间对大直径锻造钢球的硬度、冲击韧性以及组织的影响的研究,对比分析了不同热处理工艺的微观组织和性能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锻后空冷利用余热淬火时,较优淬火温度为750℃;淬火后自回火温度较高时,钢球芯部马氏体/下贝氏体复相组织中贝氏体组织含量较高且硬度较低,为了保证淬火后钢球具有高硬度及自回火的过程,则较优自回火温度为160℃;随着贝氏体等温转变时间的延长,贝氏体含量及冲击韧性显著提高,当贝氏体等温转变时间超过110 s时,硬度明显降低,即贝氏体较优等温转变时间为110 s。与常规淬回火相比,可得到钢球组织和性能的较优匹配,综合性能优于淬回火处理。

    2021年05期 v.41;No.240 29-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23K]
    [下载次数:277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6 ]
  • 22MnB5与HC340LA/HC340/590DP激光拼焊淬火后组织与性能分析

    齐建群;杜雁冰;

    近年来热成型钢在汽车行业被广泛引入,成为汽车轻量化解决方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满足碰撞法规安全与吸能要求,激光拼焊技术等改进的热成型技术已被广泛应用,采用HC340LA、HC340/590DP分别与22MnB5薄板试样进行激光拼焊,利用GLEEBLE 3500热模拟试验机进行淬火试验,对拼焊试样淬火后组织与性能进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焊缝均不是淬火件的薄弱区,HC340/590DP与22MnB5搭配强度与极限延伸率过渡更为合理,研究结果对实际应用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021年05期 v.41;No.240 36-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53K]
    [下载次数:16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冶金工程·材料工程_生产实践与技术改进

  • 马钢120 t顶底复吹转炉底吹工艺优化

    牛金印;解文中;王勇;吴发达;宋健;戴雨翔;

    马钢第一钢轧总厂通过对120 t转炉底吹工艺不断优化与改进,将供气强度逐步提高到0.09 m~3/(t·min),瞬间高强度达0.15 m~3/(t·min),保证了底吹的效果,促进终点碳氧反应,终点碳氧积从0.004 0逐步降低至0.002 5左右;降低了转炉冶炼渣中带铁,渣中TFe含量平均值为17.01%;Mn合金收得率明显高于2~#和3~#转炉,平均值为95.19%。脱磷率变化不明显,平均值为77.11%,脱磷效果满足要求,并未出现回磷情况,通过转炉底吹工艺的优化,降低转炉冶炼的成本,减少了钢液的过氧化。

    2021年05期 v.41;No.240 43-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1K]
    [下载次数:393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4 ]
  • 连铸全保护浇注工艺优化的工业实践

    秦聪;

    汽车用钢是卷板质量要求较高的钢种类型之一,钢中的夹杂物往往是导致产品降级和报废的主要原因,铸坯中70%的氧化物夹杂来源于连铸过程中的钢液二次氧化。结合现场连铸生产实际,围绕连铸全保护浇注技术展开了系列研究,不断完善优化连铸全保护浇注工艺,减少汽车钢中的夹杂物降级比例,取得了显著效果,经济效益明显提升。

    2021年05期 v.41;No.240 48-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52K]
    [下载次数:219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7 ]
  • 冷轧连续退火线带钢表面蓝色斑迹缺陷形成原因及预防措施

    王振基;黄小山;

    冷轧连续退火线带钢表面发现一种未知的蓝色斑迹,导致大量降级品,对质量和生产造成严重影响。为了提高产品质量、减少产品降级损失,对蓝色斑迹形成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蓝色斑迹的产生是由于连退线清洗段脱脂液中铁粉浓度高,导致铁粉被辊子压在带钢表面上,在高温退火过程中将附近带钢氧化成蓝色。通过改造清洗段磁过滤设备,提高了脱脂液中铁粉的清除能力,彻底解决了蓝色斑迹问题。

    2021年05期 v.41;No.240 56-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52K]
    [下载次数:104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8 ]
  • 50AZ弹链淬火硬度不均原因分析及改进措施

    戴扭乾;刘涛;付清霞;邱香花;

    主要对50AZ弹链淬火硬度不均、局部硬度偏低的样品取样,进行了成分、金相、显微维氏硬度、电镜等分析。结果表明:50AZ弹链淬火硬度低的主要原因是弹链原料表面存在脱碳现象,且局部位置脱碳层较深。在同一淬火热处理条件下,表面脱碳处的奥氏体化不完全,淬火临界冷却速度增大,脱碳处获得的是以屈氏体为主、少量马氏体和未溶碳化物的混合组织,导致表面硬度低。通过严格控制热轧板坯加热时间与加热温度、退火炉炉内氧含量与密封性等措施,能有效避免弹链原料表面产生严重脱碳现象。

    2021年05期 v.41;No.240 6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01K]
    [下载次数:6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土木工程·测绘工程·矿业工程

  • 半填半挖式轻质土路堤填筑期变形特性研究

    薛国毛;赵弟彬;谢规球;李繁;

    为探究半填半挖式泡沫轻质土路堤在填筑过程中的沉降与变形发展规律,基于广连高速TJ05标段某路基填筑工程,通过现场监测试验对泡沫轻质土路堤的深层水平位移、分层沉降和剖面沉降规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填筑期间轻质土路堤在底部的水平位移最小、顶部最大,深层水平位移沿着埋深方向呈现为线性分布;分层沉降沿埋深方向呈线性分布,埋深越深沉降量越大;随着测试点距路肩位置的增大,剖面沉降量逐渐减小,整体上沿横向呈勺形分布;填筑体在填筑初期变形速率较快,后期变形增长逐渐放缓最终趋于稳定;由于地基土性质不同,非桥台段路堤的变形整体略大于桥台段的变形。

    2021年05期 v.41;No.240 66-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43K]
    [下载次数:104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4 ]
  • 应力与硫酸铵耦合作用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

    汪小平;余涛;李鑫;李伟浪;程可慧;

    为研究应力腐蚀下混凝土强度变化规律及特点,将混凝土试块分别浸泡在质量分数为0、1.0%、2.5%和5.0%硫酸铵溶液中,同时施加轴压应力,将压应力水平持续保持为极限抗压强度的0、20%和40%。结果表明:硫酸铵溶液对混凝土存在明显的腐蚀作用,混凝土极限抗压强度随硫酸铵浓度升高而不断下降;压应力的存在可以抑制硫酸铵溶液对混凝土的腐蚀作用,且随着应力水平的提高,抑制效果逐渐增强。基于试验数据建立了混凝土蚀强模型,误差范围满足要求且具有一定普适性,可为实际工程提供参考。

    2021年05期 v.41;No.240 74-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9K]
    [下载次数:136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9 ]
  • 基于GIS和RUSLE模型的东江源流域土壤侵蚀评价

    唐燕文;况润元;宋子豪;李海翠;

    为了解东江源流域的土壤侵蚀状况,为后续的水土保持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文章基于GIS技术和RUSLE模型,结合DEM、降雨量、土壤、遥感影像等数据,研究东江源流域2004年、2009年、2013年、2018年土壤侵蚀强度的时空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东江源流域4个时期的平均土壤侵蚀模数分别为380.68、361.57、244.74、225.42 t/(km~2·a),平均土壤侵蚀模数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说明土壤侵蚀状况好转;空间上,东江源流域的土壤侵蚀强度等级主要以无侵蚀、微度侵蚀、轻度侵蚀为主,均占流域侵蚀总面积的97.2%以上;土壤侵蚀强度等级转移矩阵表明,东江源流域2004—2018年土壤侵蚀强度呈现下降的趋势;东江源流域植被覆盖度不断增加,土壤侵蚀状况逐渐得到改善。

    2021年05期 v.41;No.240 82-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2K]
    [下载次数:721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1 ]

  • 《江西冶金》征稿启事

    <正>《江西冶金》(ISSN 1006-2777;CN 36-1105/TF),1981年创刊,双月刊,公开发行。本刊以促进冶金工业特别是江西冶金工业的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为宗旨,主要刊登冶金矿山、焦化、耐材、冶炼、轧钢、理化检测、自动控制、冶金设备、冶金企业经济与管理等方面的学术论文,以及冶金工程技术改造和实践的科研成果;同时也报道国内外相关行业学术动态和科研进展。《江西冶金》注重刊登冶金工矿企业实施低成本战略、树立科学发展观、发展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绿色制造、安全环保、节能减排等方面的先进成果和经验的原创性文章;刊登对冶金工业技术装备改造、产品结构优化、新产品开发、提高劳动生产率、信息化建设等有现实意义的论文。欢迎国内外相关高校、

    2021年05期 v.41;No.240 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0K]
    [下载次数: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