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结返矿分布及形成机理研究Study on distribution and formation mechanism of sintering return mines
于原浩,陈衍彪,刘燊辉,左海滨
摘要(Abstract):
烧结料层不同位置、反应条件不同造成烧结矿质量差异,通过对烧结台车不同位置烧结矿进行取样,测试不同位置烧结矿的冶金性能及返矿率,并对不同位置烧结矿微观结构进行分析,探究烧结饼内返矿的分布状况及产生机理。结果表明:沿料层高度方向由上至下烧结矿最终还原度逐渐降低,低温还原粉化指数降低。烧结返矿大部分在烧结料层上部和靠近挡板的边缘产生,只有少部分在中部和下部形成。料层上部烧结矿黏结相主要为铁橄榄石和少量粒状铁酸钙,强度差,返矿率较高,料层中下部黏结相主要以针状铁酸钙和板条状铁酸钙为主,整体矿化较好,返矿率较低。
关键词(KeyWords): 烧结矿;冶金性能;返矿分布;矿相组成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U1960205)
作者(Author): 于原浩,陈衍彪,刘燊辉,左海滨
DOI: 10.19864/j.cnki.jxye.2021.05.001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徐科,徐钢,徐金梧.中国钢铁智能制造发展前景展望———未来钢铁梦工厂[N].世界金属导报,2019-11-12(B12).
- [2]付伟.绿色经济视域下钢铁企业发展[J].铸造,2020,69(11):1254-1255.
- [3]龙防,沈峰满,郭宪臻,等.高炉合理炉料结构探析[J].炼铁,2020,39(3):35-38.
- [4]刘佳,张文政.提高烧结矿产量和质量的实践[J].天津冶金,2020(3):24-26.
- [5]张胜利.原料质量改善对高炉技术经济指标的影响[J].河北冶金,2020(10):39-42.
- [6]刘燊辉,白凯凯,倪桂虎,等.燃料粒度对铁矿烧结的影响研究[J].烧结球团,2019,44(6):17-22.
- [7]王喆,安钢,刘伯洋,等.烧结返矿粒度分布对烧结矿质量影响研究[J].烧结球团,2017,42(4):6-9.
- [8]毛林猛,付云山,陈军,等.红钢降低高炉槽下返矿率的实践[J].钢铁研究,2016,44(3):45-49.
- [9]贾占民,贺宝军.烧结降低返矿率的技术措施[J].冶金与材料,2019,39(5):108-109.
- [10]刘守权.新钢2 500 m3高炉合理炉料结构的应用[J].江西冶金,2018,38(5):13-16.
- [11]雷仕江,杜东,聂礼,等.FeO对烧结矿影响的研究[J].冶金动力,2018(8):1-2.
- [12]白晨光,谢皓,邱贵宝,等.烧结料层中的蓄热模型[J].重庆大学学报,2008(9):1002-1007.
- [13]肖卫东,敖万忠.抑制边缘效应提高烧结矿产量和质量[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15-19.
- [14]王小艾,姜鑫,高远,等.基于相图分析铁酸钙流动性及烧结矿强度[J].钢铁,2019,54(5):9-13.
- [15]白凯凯,左海滨,刘燊辉,等.塞拉利昂高铝矿对烧结矿性能的影响[J].烧结球团,2019,44(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