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吕长海;李晶;吴国平;闫威;闫晨;戴雨翔;
通过现场取炉衬溅渣层及镁碳砖样品研究炉衬侵蚀机理,利用SEM扫描电镜、高倍显微镜、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仪、Factsage软件,从微观和宏观两方面详细地分析了炉衬的侵蚀过程.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炉衬的侵蚀原因有很多种,主要研究了三方面内容,分别为溅渣层的熔损、镁碳砖中碳的氧化及镁砂颗粒的溶解与迁移.溅渣层的熔损主要与炉渣中(FeO)含量有较大关系,降低炉渣中(FeO)含量能提高溅渣层中物相的分解温度,从而起到减缓炉衬侵蚀、保护炉衬作用.镁碳砖中碳与溅渣层中(FeO)发生反应生成气体而损失,之后高氧化性炉渣侵入到镁碳砖中镁砂颗粒周围,形成包裹发生部分溶解,伴随着炉渣的逐步侵入,镁砂颗粒随着炉渣中(MgO)的饱和溶解度的变化,发生不断溶解和被动迁移.通过研究的炉衬侵蚀机理来看,造成炉衬侵蚀的主要原因与生产钢种的炉渣有较大关系.
2019年06期 v.39;No.229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24K] [下载次数:21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吴星星;黄雪驰;李宝宽;张炯明;
基于有限体积法发展了三相电极电渣重熔过程的瞬态多场耦合数学模型.通过简化麦克斯韦方程组得到适用于电渣重熔体系的电磁场输运方程,计算出了洛伦兹力和焦耳热的分布,并将两者分别耦合到动量与能量方程中.同时采用RNG k-ε湍流模型计算湍流粘度,通过自定义函数描述电极的集肤效应.研究结果表明:焦耳热主要集中在渣池内,其最大值在电极底部内侧与渣的交界处.渣池内温度较高,分布比较均匀,温度的最大值出现在三根电极中心的渣层区域.渣池内的流动由重力、洛伦兹力和浮升力引起的.三电极的金属熔池是一个U型剖面,相较于单电极的V型金属熔池剖面更浅、更平缓.
2019年06期 v.39;No.229 9-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24K] [下载次数:219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吴顺;谭博;何晓波;薛未华;丁航;王丽君;周国治;
为研究金红石TiO_2对Cr(Ⅵ)的吸附,利用TiCl_4-AlCl_3水解制备球形的金红石TiO_2颗粒.在金红石TiO_2对Cr(Ⅵ)的吸附实验中,研究了时间、pH和Cr(Ⅵ)初始浓度对吸附的影响.利用伪一级、二级动力学模型和Webber-Morris模型对吸附动力学数据进行分析,并计算吸附过程的△G0,探究该吸附过程的机理.结果表明:金红石TiO_2对Cr(Ⅵ)的吸附平衡时间约为30 min,适宜的吸附pH值为5,平衡吸附容量随Cr(Ⅵ)初始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当Cr(Ⅵ)浓度为800 mg/L时,吸附容量达到24.38 mg/g.吸附动力学更符合伪二级动力学模型,△Gθ的计算值为-5.679 kJ/mol,表明吸附过程为自发的化学反应过程. Webber-Morris模型拟合结果表明,金红石TiO_2对Cr(Ⅵ)的吸附主要以颗粒表面吸附为主.
2019年06期 v.39;No.229 15-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2K] [下载次数:144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龚傲;李子良;吴选高;田磊;
当前世界上生产稀土金属或合金的设备是以手工操作为主的3000 A电解槽,因此,在进行稀土金属出炉、更换阳极、定期清炉、拆炉等生产操作过程中,有很多含铁物相杂质很容易累积于稀土熔盐中,废稀土熔盐的产生难以避免.文中通过工艺矿物学分析,明确了稀土熔盐电解渣中含铁物相的种类和嵌布特征,并考察了磁选对杂质铁相的脱除效果,由结果可知,稀土熔盐电解渣颗粒粒度取58~75μm,磁选强度取0.668 T,磁选后强磁性铁矿物基本上进入磁选精矿中,而稀土相则留在了磁选尾矿中,分离效果良好,稀土相得到进一步富集,这有利于后续稀土的提取和回收.
2019年06期 v.39;No.229 2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59K] [下载次数:215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刘欣;钟仲华;
通过组织观察和机械性能分析,研究了轴承钢中镍含量(ωNi=1.1%、2.0%、3.0%、4.0%)对其显微组织及机械性能的影响.显微组织观察结果表明:当镍含量为1.1%时,显微组织为板条马氏体+残留奥氏体+少量碳化物;当镍含量为4.0%时候,显微组织是隐晶马氏体+大量残留奥氏体+少量碳化物.镍含量的增加对组织的影响规律是马氏体板条束变得细小,残留奥氏体的含量逐渐增加.机械性能分析表明,镍的增加提高了材料强硬度和塑、韧性,而残留奥氏体数量的增加消除了部分镍带来的强化效果,高镍含量降低抗拉强度,试验结果表明,镍含量在3.0%的轴承钢综合机械性能最佳.
2019年06期 v.39;No.229 29-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90K] [下载次数:13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梁小田;黄小全;周杰;段清国;
文中对国产单机架六辊可逆轧机生产运行时出现轧制线调整装置无法保持恒定现象进行分析和判断,发现在轧制线调整装置斜锲板间存在油污,此油污起到了润滑作用,从而破坏了轧制线调整装置的自锁功能.随后对故障进行处理,并提出了防范措施.该故障的分析及处理为同行业中类似故障处理提供了参考.
2019年06期 v.39;No.229 34-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0K] [下载次数:6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陈连军;廖桑桑;
针对转炉传统高硅铁水双渣冶炼周期长、金属收得率低、消耗高等问题,对转炉冶炼高硅铁水进行了工艺优化.采用低成本的石灰石替代石灰造前渣,通过控制炉渣碱度、炉温快速脱Si等方式,有效避免了转炉冶炼喷溅,提高了金属收得率,降低了转炉熔剂消耗、冶炼生产周期和环保冒烟风险等.工艺优化后石灰消耗减少19.2 kg/t,冶炼周期平均缩短208 s,钢铁料消耗降低6.4 kg/t.
2019年06期 v.39;No.229 38-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6K] [下载次数:17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叶德新;曾令宇;张波;郭峻宇;
H13是一种具有良好的性价比及工艺性能的热作磨具钢,目前在国内外得到广泛应用,该钢种热裂纹敏感性强,对纯净度、内部质量等指标要求严格.韶钢根据热作模具钢H13的成分、产品特性及自身生产工艺装备,设计了"转炉—LF精炼—RH真空处理—大方坯连铸—入坑缓冷—轧制—检验、入库"生产工艺流程,通过转炉双渣操作、出钢渣洗预脱氧、LF高碱度渣精炼、RH长时间高真空脱气、连铸弱冷等工艺措施,成功开发出各项性能均能满足客户要求的H13圆钢产品.
2019年06期 v.39;No.229 42-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7K] [下载次数:594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喻建林;吕瑞国;胡振平;刘涛;杨帆;张平根;
文中介绍了1 550 mm酸轧机组生产65Mn冷轧宽钢带的工艺.通过焊接工艺研究,改善了焊缝质量,解决了65Mn焊接性能差、易断带的技术难题;通过对酸洗工艺、压下制度、张力控制等冷轧工艺参数研究,实现了65Mn冷轧宽钢带稳定生产,产品厚度公差控制精度高,表面质量良好,完全符合技术标准要求,获得用户好评.
2019年06期 v.39;No.229 46-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2K] [下载次数:174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张移山;
文中阐述了全尾砂充填技术在良山铁矿太平山深部两种不同的采矿方法中的应用,东区为分段空场爆力运矿嗣后充填采矿、西区为盘区机械化房柱嗣后充填采矿.通过针对性地实施技术方案、充填料浆脱水方式、充填接顶措施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全尾砂充填的成本20.16元/m3.同时减少了入库尾矿量,延长尾矿库服务年限,能有效控制地下水位,预防地表下沉塌陷的次生安全隐患.
2019年06期 v.39;No.229 52-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2K] [下载次数:171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陈登国;廖建军;刘群;官平平;张延和;
通过优化高牌号硅钢RH到站条件、降低氩前硫含量、优化强制脱碳工艺、使用无碳钢包、规范真空槽化冷钢时间、归纳总结铝、硅配加公式等方式,优化后RH吨钢脱硫剂由3.25 kg/t钢下降到2.1 kg/t钢,脱硫比例减少了20.2%. RH脱碳时间15 min,钢水成品碳稳定控制在0.0017%.高牌无取向硅钢平均冶炼周期为37 min,下降了8 min.
2019年06期 v.39;No.229 58-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3K] [下载次数:20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熊季就;吴湧涛;
介绍了方大特钢炼钢厂转炉炼钢(以下简称方大特钢)LF炉精炼造渣工艺,分析了转炉熔渣对精炼造渣、渣系选择、渣量、脱氧工艺、精炼通电操作等影响因素,采用二次正交回归方法,并经过试验结果结合理论模型,设计了以CaO、SiO_2、Al_2O_3、CaF_2、MgO、R为主要组元的精炼渣系,重点解决了转炉炉后下渣、钢包顶渣不化顶渣效果不好等问题,并综合现场制定出合理的渣系配比、渣量控制,快速形成精炼炉内还原性气氛.通过实践应用取得了稳定的脱硫、脱氧效果,温度控制精度也有了明显提高.
2019年06期 v.39;No.229 63-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K] [下载次数:311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章庆;范众维;王明;唐泽华;
电力铁塔角钢目前广泛应用于输电线路,文中主要对高性能电力铁塔角钢Q420TE进行了实验研究,讨论了化学成分设计的理论依据及其对铁塔角钢组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化学成分优化设计可获得屈服强度420 MPa以上的角钢,且微合金元素可以改善角钢的综合性能;轧后试样其组织主要为铁素体加珠光体,并有少量的粒状贝氏体,晶粒度等级约为9.0级;热轧钢材产品的屈服强度大于425 MPa,抗拉强度大于560 MPa,20℃时的冲击功为121.9 J,其综合性能均已满足Q420TE铁塔角钢国标所需要求.
2019年06期 v.39;No.229 67-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7K] [下载次数:8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